本報5月9日北京電(記者唐軼實習生郭利升)“在燕山餘脈,有一個僅有8位留守老人的鄉村,那裡幾乎與世隔絕,但是通過供電工人的‘仁義皮卡’,和外界有了更多的溝通交流。河北三河市黃土莊供電所的年輕人為了這幾位老人生活在光明中,每天都要走10里山路,一走就是10年。”今天下午,身穿橘色隊服的華北電力大學學生熊超,向現場100多名來賓分享了自己在“高校媒體走進國網冀北電力”尋訪活動中發現的青春故事。
  在過去6天時間里,熊超與來自北京林業大學、南開大學、河北大學等高校的20名大學生記者,實地探訪國家電網冀北電力秦皇島、廊坊供電公司,深入企業一線挖掘央企履行社會責任、服務京津冀協調發展的生動事例,體驗一線職工的苦與樂。
  今天,“高校媒體走進國網冀北電力”分享會在華北電力大學(北京)舉行。赴秦皇島尋訪的同學以“新聞聯播”的形式,將他們一路的採訪內容和感受傳遞給現場的觀眾。6天里,他們探訪了杜莊220kV變電站春檢預試工作現場,感受了迎峰度夏保電工作的緊張與艱苦,觀摩了秦皇島特教學校第十一屆春季運動會,體會到了冀北電力為保證供電的“可尚擰彼凍齙吶τ爰崾亍�
  赴廊坊尋訪的同學則以講故事、詩朗誦、合唱等形式再現了自己的尋訪成果。他們以傳統文化中的“仁義禮智信”為主線,分別講述了他們在行程中尋訪到的三河市東八里溝“仁義皮卡”、大廠縣小廠村“老來樂”社團安全用電巡村表演、工人發明家白慶永的創新工作室、固安宮村“社區熟人”馬雄等典型事跡。
  “在冀北大地,我們頂風冒雨、跋山涉水,親身感受電力職工不為人知的艱辛,也感受到了國網人以工作為樂趣、以責任為使命的追求。用大學生獨特的視角,記錄下供電人為民服務、執著堅守的感人故事,通過手中的筆,向社會傳播電力的價值。”河北大學學生劉賀深有體會地說。
  自2012年起,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、中國青年報社、英大傳媒集團和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持續開展“高校媒體走進國網冀北電力”活動,3年來,在中國青年報資深記者帶領下,累計有49所高校的60名大學生記者深入國家電網生產一線進行新聞實戰訓練,已走遍國網冀北電力公司下屬承德、唐山、張家口等5個市級供電公司。此次分享會上,參加往屆尋訪活動的同學也來到現場,回顧3年來他們的“發現”、“感動”、“成長”。
  “國網冀北電力公司把為大學生提供成長成才的社會平臺,視為企業社會責任。在這個平臺上,校媒同學不僅提升了新聞素養,認識了社會,瞭解了央企,更與電力員工結下了深厚的友誼。”中國青年報總編輯張坤在分享會上說,每年的分享會上,都會有學生流下淚水。這淚水源自感動,這感動源自冀北電力一個個一絲不苟履行社會責任的案例。3年來,大學生通過深入一線的實地走訪,提升了新聞業務水平,很多人在畢業之後成為一名專業記者。
  國網冀北電力公司黨組書記趙鵬表示:“國網冀北電力希望通過大學生記者,讓公眾瞭解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真實狀況,增進理解和共識,為中央企業營造了更加理性、公平、健康的輿論環境。”  (原標題:高校媒體走進國網冀北電力分享會舉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31icooo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